王安石这首诗立意高远,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高度决定角度, 小时候学语文课时,就牢记一个寓言故事,名字叫《井底之蛙》,讲的是问生活在井底的青蛙:“天有多大?”青蛙说:“天只有锅盖那么大。”当时我联想到若是问雄鹰,雄鹰一定回答:“天有无限大。”从那时起,我无论看什么或思考什么,都尽量让自己站的更高一点,这样才能够看的更全面,更长远,处理问题才能更稳妥。
高度决定角度,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就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王安石却有一首诗立意高远,说的就是居高临下,才能有远见卓识。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诗曰《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网易,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林则徐的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应当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工作中,我都深深体会到,站的高度越高,看问题的角度越广,想的越开,越想的开越觉得人间就是天堂。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