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张若虚、苏东坡、王羲之四人秉烛夜谈,
今天的话题,从李白和张若虚的四句诗说起。
提到张若虚,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春江花月夜》,此诗有“孤篇盖全唐”之美誉,作者张若虚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历来对此诗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譬如结构严谨、字雕句琢、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饱含人生哲思等等等等。
其前四段如下:
《春江花月夜》(节选)-唐·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
说到李白,我们都知道他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足迹南北东西,其诗作不计其数,据说首尾相接可绕地球三圈。
其中有一首诗叫做《把酒问月》,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写出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和不解。
全诗如下:
《把酒问月》-唐·李白
《把酒问月》·李白
今天我们不对全诗做赏析,仅节取两首诗其中的四句作对比。因为这四句诗,无论从内容、形式上,还是立意、主旨上,真可谓如出一辙,别无二致。
且往下看:
《春江花月夜》这四句是: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译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输送着流水。
《把酒问月》这四句是: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译文】: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好了,下面开始划重点了:
此两首四句诗均以人、月、流水为一组意象,以明月为永恒的见证,江水无情奔流不歇,送走一代又一代人。
但诗人们均摆脱了个人情感的狭小空间,不落窠臼,未在感慨人生短暂上落笔悲伤,转而从人类的绵延中展开话题,找到了生命永恒这个满意的答案。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有如源源流水永不停歇。奔流不息的江水,无穷无尽的人类,同永恒的月亮一起,共同组成了宇宙中一幅永恒的画面,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哲理意味,表现了诗人们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
而大约就在300年后的宋代,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规劝客人的一段话,也富有同样的哲理意味。在这里,姑且引用这段话再次来阐述一下李白和张若虚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哲思。
苏子与客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
唐宋两代,时隔岂止百年,张若虚、李白两人同苏东坡在不同的时空中,迸发出了近乎相同的智慧火花,均通过各自的诗句,仿佛电波一般,向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传达出了同样的人生经验和感受。从这方面来看,人类恍若是一个有机整体,前人智慧今人用,循环往复,永无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