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毛泽东
原标题:我们心中的毛泽东
26日,毛泽东铜像广场成了红色的海洋,人们纷纷向毛泽东铜像敬献花篮,缅怀伟人。记者郭立亮摄
韶山毛泽东铜像。记者 郭立亮 摄
12月26日,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这天清晨,在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一簇簇盛开的鲜花在寒风中迎候从全国各地赶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人们。
从记者身边掠过的一张张脸庞,或苍老、或年轻、或稚嫩,却无一例外地流露出几分难以抑制的激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把年龄悬殊、遭际各异的人们牵引到此地?在他们心中,毛泽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们又从毛泽东身上汲取了哪些力量?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流连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铜像广场的人群中,随机采访了不同年代的人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40后”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俺这一家人”
受访者:朱俊娥,1949年出生,河北邢台人,退休工人;刘增琴,1945年出生,河北邢台人,农民
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前的台阶上,朱俊娥和刘增琴手持五星红旗,让它尽情飘扬,两张历经风霜的脸庞笑成傲霜的菊花。两位老人都是第一次到韶山,夙愿成真,格外激动。
今年64岁的朱俊娥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快言快语:“毛主席伟大呀!我们的幸福晚年是他老人家给的。”站在一旁的刘增琴老人补充道:“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俺这一家人。解放前我随父母流浪到山西等地,解放后我们才回到邢台,有了自己的家。”刘增琴此前还去过西柏坡,这次来韶山,她特地把在西柏坡买的毛泽东纪念像章端端正正地戴在胸前。
刘增琴告诉记者,这次她们是随团乘长途大巴专程来韶山“给主席拜寿”的。32位团员中,年龄最小的50岁,年龄最大的就是她。乘大巴颠簸16小时后,她们于24日中午到达韶山。附近客房爆满,她们晚上只能睡在车上,为了节省旅费,就吃最便宜的快餐和方便面等。大家兴致勃勃地游览了主席故居、纪念馆等景点。这两天她们天天到毛泽东铜像广场,参加群众自发组织的唱红歌、扭秧歌等纪念活动。
“两位老人家还扭得动吗?”当记者笑着问道,朱俊娥老人爽快地答道:“唱起革命歌,跳起革命舞,找到了年轻时的感觉!扭秧歌,扭不动摆个姿势也是个心意!”
“50后”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
受访者:王光胜,1953年出生,山东济南人,山东东营市胜利油田电视台退休职工、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顾问
在毛泽东故居前坪,迎面走来一位气宇轩昂的老人,黑色呢大衣配上红围巾,还别了一枚精致的毛主席像章。他是12月21日就从山东过来的王光胜,约了七八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色收藏爱好者组成“朝圣团”。“主席120岁,属小龙,我今年60岁,也属小龙,与主席正好相差一个甲子,感觉很有缘分。所以,在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日子,我一定要来韶山。”为了赶在清晨时分向毛主席敬献花篮,在拥挤的人群中他还费了老大的劲。
“韶山来了很多次了,平时也常来,但在主席诞辰日,这是第4次来了。我们这一辈人,对毛主席非常有感情,没有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创建的新中国,我们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富足安定的环境。”
退休后,出于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厚朴素的感情,王光胜搞起了红色收藏,“我的第一个藏品是1972年收藏的毛主席塑像,但大范围搞红色收藏与研究,是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后。搞红色收藏,收藏的是一种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与红色传统。”
因为红色收藏,王光胜与毛主席的家人有了联系,“2003年,我向主席的家人邵华将军和毛新宇赠送了一尊毛主席塑像,10多年来便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时,邵华将军还委托王老找来雕塑大师,雕塑了5尊青年毛泽东的塑像,分别赠送给湘乡东山小学、毛泽东纪念馆等地。
王光胜还告诉记者,他们这一辈人,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看着革命电影,听着英雄人物故事长大的,对于近来一些非议毛泽东的言论,他们这些红色收藏家们也曾经讨论过,“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毛主席晚年所犯过的错误,主席自己也说过,功过三七开。”王老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但站起来后,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道路是个什么样,毛主席都要领导中国人民去探索,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王光胜的这一次红色之行还没有结束,他透露,12月27日晚他还将组织这个红色收藏团队前往北京,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
“60后”
“我们前进中永远的动力”
受访者:张振斌,1962年出生,湖南株洲人,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职工
从株洲到韶山的路程并不远,但张振斌觉得有点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