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给后人的启示
原标题:毛泽东读书给后人的启示
基辛格回忆当年陪同尼克松会见毛泽东的情景时这样写道:“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袖的会客室。”解放后的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个人藏书近10万册。拥有这样数字的图书,对于一个大国领袖不算什么,而看完这些图书,并且让这些图书留下他的遗泽,却是普通人做不到的。
学习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延安时曾讲过,“韩愈说,‘人不通今古,马牛而襟裾’,所以只要是人而不愿做牛马的,就要学习。”
读书对于毛泽东来说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部队攻打茶陵,闯进谭延闿老家。谭延闿曾经是清末进士,后任湖南都督、湘军总司令。《三国演义》就是从他家的藏书楼发现的。毛泽东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我们可以想见,在当时条件下,“敌军围困万千重”,对一般人而言,最需要的可能只是粮食和盐巴,而对于毛泽东来说,精神食粮则更显重要。
贺子珍回忆说:在井冈山,主席最爱在口袋装书,便于一有空就看,后来后勤部门就给他在衣服上做了两个大口袋以放书。
书的页面可分为版心与留空。现代留空因为人性化阅读的需求而越来越大。但在一般人那里,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想到使用书籍周围的留空部分。现在出版的很多毛泽东的读书笔记,百度,都是从书的天头地尾收集来的。还在省立一中时,毛泽东就买了《韩昌黎全集》20多本,因为别人的书毕竟不好信笔抒发感慨。到了后来,毛泽东的眉批越写越长。1952年,买了大字本《二十四史》,据统计批注最多。
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雅号叫“毛奇”。他说:“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1961年8月,胡乔木请长假。毛泽东要他去杭州。可以“专事游山玩水”,读书也可“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他还说:“不仅《二十四史》,稗官野史也要读。”因为最理想的人才大多是“博”与“专”的统一,“专”为主,“博”为辅,“专”以“杂”拓展思维空间,“杂”以“专”为服务对象。有人形象地喻之为“图钉理论”。图钉是“点”与“面”的统一。“点”是专业,“面”是非专业。很显然,作为图钉,如果只有“点”而没有“面”的作用力,是很难发力的。
【更多进入党史频道】
盘点:毛泽东生命中六个"最后一次"(图)
组图:毛泽东一生中10张经典微笑照片
邓小平可圈可点的若干个"最后一次"
组图:记录华国锋一生的15张珍贵照片
盘点:历届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珍贵戎装照
图书连载:朱镕基怒斥"扯皮"局长别当了
纪念开国上将韦国清诞辰100周年图片剪影
改革从这里起航:历届三中全会回顾
各界群众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刘复之(图)
“民国最后一位才女”谈美国岁月(图)
日军留下侵琼物证:慰安妇使用的肥皂盒
国民党史馆展出毛泽东薪水单 日本投降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