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
靖康元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赵构南渡至临安,建立起南宋的半壁江山。南宋初期,金兵南下,威胁着南宋的安全,南宋人民和爱国将领为维护祖国统一,纷纷要求抗金;而上层统治者却只想求和,因此遭到爱国人士的强烈愤恨。在这种爱国热潮下,爱国主义成为南宋文坛的主要倾向。词人李清照以凄婉之笔调抒写国破家亡之痛;辛弃疾以豪放之笔调抒发战场杀敌、恢复河山的壮志。同样的,诗歌文化中亦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诗人就是陆游。他用慷慨悲壮的诗歌,道出了人民反抗民族压迫,要求祖国统一的呼声,反映着时代的风貌,成为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他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变,随家人离开汴京难逃,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他的父亲陆宰,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受他父亲的影响,陆游从小就培养起爱国的思想,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报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陆游一生都以抗金为目标,但总是不得志。他二十九岁中进士,但因“喜论恢复”,触怒秦桧,遭罢黜。秦桧死后三年,他才重新出仕。后陆游提出许多积极抗金的方略,协助张浚北伐,但北伐失败,他被罢官归隐山林。四十六岁那年,陆游入蜀任夔州通判。此间八年,是陆游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他来到当时的军事要地、前线据点南郑,与战士们一起枕戈待旦,守卫国门;打猎捕虎,锻炼杀敌本领;阅马饮酒,结交中原豪杰。原本以为多年来梦寐以求报国杀敌的愿望终于能实现了,但由于朝廷实行的始终是投降路线,对爱国将士的行动加以限制和打击,因此又将陆游闲置一边了。而后,陆游去蜀东归,先后担任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的地方官。因他始终坚持抗金,遭到投降派的忌恨,又被罢官了。六十六岁时,他回到家乡,过上了孤寂贫困的晚年生活。
陆游是一位多产的诗人,现存诗9300多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广泛反映了南宋社会的生活。从题材上可分为爱国诗、田园诗、闲适诗和爱情诗。数量最多的是闲适诗,而质量最高的是爱国诗。从风格上看主要有豪放、清新、平淡三种风格,而以豪放悲壮为主调。爱国诗多为豪放一类,田园诗则清新俊逸,闲适诗多平淡自然。
陆游的爱国诗感情异常真挚强烈。他从小时候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忧国忧民,白天渴望跃马疆场,夜晚也梦见冲锋杀敌,收复故土:“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年轻力壮时要征战沙场,老病交加时仍不忘报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生前不能消灭敌人,死后也要化作利剑,清除奸臣和妖孽:“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书志》)这种时时处处以身许国的强烈精神,是在其他诗人的作品中找不到的。更可贵的是,他不以战死沙场为苦,而是作为终生最大的光荣和快乐。他鄙视在享乐中庸碌度日:“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前有樽酒行》)他亦不满自己作为一个诗人度过此生:“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而认为“从军乐事世间无。”(《独酌有怀南郑》)这是超出前代边塞诗道思想境界。唐诗中的边塞诗不乏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但往往也流露出对军旅艰苦生活的埋怨情绪。这种终生不渝的爱国热情,以战死沙场为荣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充溢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强烈的战斗精神,形成了慷慨激昂的风格特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尽管陆游拥有一腔报国决心,却仍敌不过投降派的扼杀。他屡次被贬官罢官,最后被迫归隐乡间,这就使他斗志昂扬的诗篇,往往又带有壮志未酬的愤懑,形成了苍凉沉郁的风格特征,如《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追述壮年时在边疆守卫国土的豪情壮志,自伤今日迟暮,慨叹世事多艰,投降派误国,致令恢复中原的时机不可复得。感情既豪壮又深沉,是一篇意义深刻的力作。
他的爱国诗的另一个特点是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抒情性。他很少对客观现实作具体的铺叙,细致的刻画,而是着力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往往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几句诗里,即使是叙事性很强的题材,他也写成抒情诗,使诗作具有凝练、抒情的特征。如《关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