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把酒问月》竟然输给了张天佑?
李白《把酒问月》竟然输给了张天佑?
张天佑,一个勇于硬刚李白的男人,一个自己核算成功概率只有50亿分之一的男人,一个立志要推动诗歌改革的人,一个号称古来诗风与精神之集大成者,这种奇幻的行为深深吸引了我和很多诗友的关注。笔者在看了他很多诗歌作品和《北海诗话》后,深觉此子不凡,诗歌水平线远远高出古今一般的诗人,说不定我们真是在错失下一个青莲居士!
有人问张天佑:“我很好奇你的自信究竟来自源于哪里,是厚脸皮吗?还是无知?”他回答说:“自信来源于三个方面——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实践自信”。张天佑既主张诗词改革,又不反对写格律诗;他在诗词改革中,主张诗为正音体(即格律体保留对仗,取消粘对韵脚,相当于把打油诗人纳入正音体了),词为自度体(很多人已经提出来了,格式根据内容自创),理论支撑在《北海诗话》中,此处暂不讨论。本次只看他的实践作品水平,
若张天佑与李白PK的话,到底胜负几何?本次选了乐府和歌行对比,具体如下:
一、乐府诗之短句:短句的话,恰好二人都有《子夜吴歌》,风味相近,暂放一起给大家比对:
春歌——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春歌——张天佑
中原连烽火,百年如日暮。
一夜杨柳风,千里燕云路。
终于良人泪,化作土中骨。
夏歌——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夏歌——张天佑
帝子降北渚,美人渡潇湘。
山城潮涨落,野店月昏明。
多少披发者,零落泣湘江。
秋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歌——张天佑
明月照孤鸿,长夜起秋风。
关河梦千里,青天路几重。
十年歌一曲,都是断肠声!
冬歌——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冬歌——张天佑
天涯飘苦絮,大雪满寒冬。
穷途暮将尽,白发梦已空。
总在残照里,故国又春风!
李白之情在篇内,张天佑之思在篇外,张诗以象征手法描写了一段历史,在此不再展开。仅就文本字面上而言,总体风貌及水平上李白确实不如张天佑,且张诗感慨极为深沉,意在言外。另外,李白的秋歌和张天佑的春歌,有没有闻到盛唐边塞诗的味道?
二、乐府诗之长句:说到乐府和杂言中的长言,大家估计等不及李白的《行路难》和《将进酒》登场了吧,这是一组重量级作品的对比,想想就让人激动。本次在下选择太白的《将进酒》,该诗更能代表太白的作风和精神,张天佑选择他在广告事件之后发表的《太行云路歌》,在对比前,想阐明一个误区,就是后人写诗是否可以借用或化用前人的诗句?答案是肯定的。这在文学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或者说是一个“习俗”了。魏晋借用先秦两汉,唐借用南北朝,宋词化用唐诗,元曲化用宋词,明清小说中也要掺杂很多诗歌,这是司空见惯的。若是借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怎么评价这首诗?一看化用或借用的程度,即有多大程度是原创,多大程度是他人的;二看这首作品里是否靠借用、化用之句作支撑,还是有其他佳句来支撑整首作品。都知道太白十分喜欢南北朝诗人鲍照的作品,在贴二人作品之前,先看一首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
《拟行路难》——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蝶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