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给李白的最后一首诗,末尾两句,令人潸
的年代,杜甫也算是个“大咖”,受到很多人追捧。当然,杜甫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年长他11岁的李白。
杜甫对李白景仰已久,而李白对杜甫这个小后生也是青睐有加。两人喝酒聊天,相见恨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同年,两人相约在梁宋见面,这次他们还偶遇了那个写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
三人豪饮畅游,品诗论文。“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同吃同睡,友谊进一步加深。
第二年,两人最后一次在兖州相见,李白还作诗调侃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此后,杜甫再也没见过李白,他做了很多诗歌来怀念李白。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杜甫写给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已经很久没见到李白了,他佯装狂放真令人悲哀。
此时距离杜甫最后一次见到李白已经15年过去了,所以杜甫说很久不见了。
“久”字强调思念时间之长,好像诗人一直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紧接着一句是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同情。
古人常常佯狂避世,李白也是如此。
他曾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表面狂放不羁,笑傲公侯,实际却是因为怀才不遇,济世不得,而这对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而言,是多么地悲哀啊!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幸而这世上还有人懂李白,人生得一知己,当死而无憾。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世人都说李白有罪该杀,只有我怜惜他的才华。
当时李白是永王李璘(唐玄宗十六子)的幕府,受到永王如燕昭王黄金台延天下士的礼遇。所以当李璘被定“谋反”罪时,李白也受到了牵连。
当时甚至有人建议将李白“处以极刑”,是杜甫为其求情,才改为流放夜郎。
李璘是否真的谋反,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当时他拥兵在外,受到君主猜疑也是无可厚非的。
这里的“怜才”,不止是怜惜李白文学上的才华,也指李白在政治上蒙受不白之冤,才华抱负不得施展。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他文思敏捷,挥笔写就千首诗,但是现在却江湖飘零唯有一杯酒相伴。
这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最绝妙的概括。
杜甫一直很仰慕李白的诗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而如此有才华的诗人却流落江湖,漂泊无依,只能以酒浇心中块垒,作为李白知己好友,杜甫怎能不感伤?
李白当然知道酒不能解千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是若能忘却片刻忧愁也是好的,何况人家李白是借酒逞诗性。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匡山是你曾经读书的地方,希望你头发花白的时候可以回来。
我们都知道李白是四川人,他少年时曾在匡山(四川江油市)求学,而此时杜甫也在成都。
这句深情呼唤李白,既是希望李白落叶归根,也是期盼和李白再次见面。
“归来”和开头的“不见”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深切思念以及渴望相见的深情厚意。
岁月浮光,世事喧嚣,心中却一直有一方净土,装满思念。
即使知道也许永远等不到那人回来,他还是会一直等待。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但是直抒胸臆的情真意切,感动了无数人。
正如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所言“三诗真朴,若自胸臆流出,所谓文生于情,不求工而自至。”
可惜的是,杜甫写完这首诗的第二年,李白便去世了。
杜甫再也没等到李白归来,这也成为他写给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