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结盈动诗
豫籍先贤诗圣杜甫有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将故乡之思游子之恋诠释得淋漓尽致。
豫籍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有句云:“故乡是你丈量这个世界的标尺。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心中也都有自己的那个标尺。离故乡越远,年龄越大,那个标尺却愈加清晰、愈加重要。”其与杜诗异曲同工,唱叹的仍是亘古难磨的故乡情怀。故乡故土,在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中原艺术中永远居于不可替代的“原型”地位。
海盈先生少怀壮志,从故乡宝丰出发外出求学、工作,在都市生活数十年,但对故乡的牵念热爱始终没有消减,且行且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用诗歌遣兴抒怀。
我是海盈诗歌最早的分享者之一,早先主要通过短信,近来主要通过微信。海盈的诗作大多写于出差途中,或在舟船车机,或在旅舍宾馆,他把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变成了诗行,把对儿时故乡生活的回忆写成了歌,通过手机与朋友一起分享。
分享海盈的诗作慢慢成为一种习惯,但当第一时间读到海盈先生诗集《且行且歌》时还是吃了一惊,不仅数量多,而且诗作涉及的门类也比较宽泛:有记游类的“且行且歌”,有乡愁类的“乡愁浅吟”,有天时类的“梦幻四季”,有休闲生活的“诗茶琴花”,有表达情感的“云水之思”,还有政史类的“家国怀想”。
海盈先生用故乡这把尺子丈量世界,更把他丈量世界的感悟酝酿成“乡愁浅吟”:记忆中的故乡,总是那么美好;回想中的童年,总是那么悠长。
海盈写少年农村生活的诗作非常清新活泼,农村的景物、日常生活、四时农耕皆化为诗材。如果说“春天庭院椿芽香”“初夏枝间青杏小”“叶红水绿菊含霜”“雪天网雀村巷口”等是农村四时生活的蒙太奇,“骄阳熏熏麦香风,布谷声声催人醒。一年最是收割累,粒粒归仓乡亲梦”“垄间热风背间汗,天上骄阳镰上光”等则是农村生活的大特写。三夏大忙,对机械化不发达时的每一个农村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童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忙碌、劳累中又饱含着丰收的喜悦和希冀。“暑夏打烟正农忙,臂膀肌肤染褐装。入火青青泛油绿,出炕柔柔展金黄。”没有在烟区(烟草种植区)生活过的人可能对“打烟”“出炕”这类词语非常陌生。“打烟”就是把烟棵上长成的烟叶摘下来,“出炕”就是把在炕房里炕好的烟叶取出来。海盈的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打烟、炕烟的全过程,而且通过使用“褐”“青”“绿”“黄”等色彩变换描绘出烟叶在炕烟前后的神奇变化。海盈的乡愁系列不仅写景、写劳作,还为我们留下了当地农村的世情风俗画,如“风起喜鹊喳喳叫,知是亲朋外乡来”“七夕葡架听天语,夜半未闻心惆怅”等。
海盈在诗中说:“犁耧锄耙麦场活,假日习农三分拙。云高地阔思远游,少小疏狂放浩歌。”年少的心总是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走出故乡的海盈用故乡的标尺丈量着世界,绘出了自己的广阔天地。
细读海盈先生的《且行且歌》,一个强烈的感受是海盈特别喜欢用蓝天白云、皑皑白雪、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芦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等洁净、透明的物象入诗。这与他的审美偏好有关,更是他的职业性质使然。咏莲诗这样写道:“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派清气在人间”;自叙诗这样写道:“躬耕田垄一农夫,经年苦乐心自知。亲朋好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庶几,我们可以将之视为诗人的自我期许、夫子心声。
海盈的诗作多写于车中舟上、旅舍宾馆,这种且行且歌的写作方式,影响到他的诗歌体裁绝少鸿篇巨制,大开大阖,多是七言四句,清新灵动。这让我想到了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号诚斋)所独创的“诚斋体”。“诚斋体”以“活法”见长,强调笔端有口,即景抒情,清新自然,灵动畅达,用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表述,是诚斋“要跟事物——主要是自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其诗也以七绝为主,善于表现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自然意象,兔起鹘落而当其未落,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具有特别疾速的动态美、变化美,也就是钱钟书先生所称许的“摄影之快镜”。这样的诗作看似脱口而出、信笔而成,实则需要机敏智慧、厚积薄发方能下笔有味、涉物成趣。“不是胸中别,何缘句子新”,杨诚斋的夫子自道也可移来为海盈诗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