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航

山东:用好比较优势,在服务融入新格局上走在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作出“三个走在前”重要指示要求,第一个就是“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

  走在前,要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怎样切入,从哪着力?山东的答案是,找准自身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身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在放大用好优势中创新探索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积累,山东在九个方面形成了比较优势,政府工作报告作出总结概括:三次产业可以齐头并进,供需两端可以协同发力,新老动能可以相得益彰,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陆海资源可以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可以四通八达,城乡区域可以均衡发展,对外开放可以提档升级,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

  代表委员们表示,九个方面的比较优势,是山东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潜力所在,必须把这些优势充分挖掘好、发挥好、拓展好,把优势转化为具体工作部署,转化为发展质量效益,为全国大局作出山东贡献。

  互促共进,在畅通内外循环中提档升级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郝宪印委员认为,山东人口基数大、居民消费和投资增长潜力大,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应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让“长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优先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这方面,禹城市委书记滕海强代表看到了山东的优势。“山东三次产业较为均衡,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完全可以齐头并进,尤其是农业叫响全国,这一优势不仅不能丢,还要继续做大做强。”滕海强说,禹城耕地面积只有80万亩,但每年农产品深加工产能超过900万亩,税收占到工业总税收的44.8%,禹城将按照报告的部署,加快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品牌化、终端化农业深加工产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在三次产业齐头并进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微观市场主体活力在优化供给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山东国资国企实力雄厚,民营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报告提出,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这点做好了,山东各类企业可以比翼齐飞。”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宋守军委员认为。

  国有企业资金、技术、规模优势,如何与民营企业机制灵活优势互补、珠联璧合,是宋守军尤为关注的话题。“各地可多探索国企同民企在产业链条衔接与延伸合作,国企可以多种形式向在产业链与供应链中具有竞争力的民企注资参股,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将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城乡区域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山东大中小城市发展相对均衡,16个市中有11个进入全国GDP百强,城乡居民收入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区域发展较为均衡,这为实现报告提出的推动“一群两心三圈”协同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日前,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四大省级新区发展规划。“四个新区是省委、省政府为区域发展搭建的重大发展平台,就是四个桥头堡。”临沂市委书记任刚代表表示,沂河新区的设立,为临沂加快“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临沂将主动对接长三角,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开展合作,重点引进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和孵化中心等业态,建设高端、集聚的功能区,同时大力实施县域崛起计划,实现市县一体、联动发展、均衡发展。

  作为沿海开放大省,山东在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具有巨大优势。

  去年,虽遇到疫情冲击、原材料涨价等诸多困难,山东岱银纺织服装集团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举措,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30%。董事长赵焕臣代表说,随着山东自贸试验区、各种综合保税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加快建设,高端平台集聚效应正加速释放,必将带动对外开放提档升级,企业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协同发力,推动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对处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尤其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出了更高要求。前不久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有效扩大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实施扩需求“十大行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