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最好的状态就是
三毛曾说:“知交零落实是人生常态,能够偶尔话起,而心中仍然温柔,就是好朋友。”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相逢,相知,相守,同时也在一次次地相别,相离,相弃。
然而,一生何其短暂,岁月如流,无人常驻。时光划过指尖,不必挽留,抖音,听着自己的呼吸,和着昔日的一点记忆,就够了。
随着一个人认知的改变、视野的拓宽、生命的延续,他会发现走过的路、交过的朋友都在我们向前奔跑的风中,逐渐变得模糊,直至看不见了。
其实,他们并非离开了我们,于我们而言,知交参与了我们生命的构筑,沉淀了我们思想的维度,最终成就了我们。
于他们而言,零落之处有我们目光的寄托,无论漂泊何方,多少会携带一些精神的信物,一点温暖与爱的影子,不必找回。
“不必了”,如此简单而无任何多余,是友情之大美。
多余的言语,会让感情叠加而显得沉重。
多余的相处,会让感情泛滥而失去价值。
多余的挽留,会让感情萎靡而难以重温。
知交零落是人生常态,面对他们离开的背影,愿你停下脚步,不必追,纵有千语未言,不必说,把它留在心底,将最后那抹温柔酿成酒,孤独时抿一小口,笑一笑,就很美好。
没有人会一直陪你,但一直都会有人陪你。
的确,我们生的时候不必期望死的来临,正如是有知己相伴的日子,不必感伤孤独的时光,该来的这一切总会来的。
静心等待时机成熟,保持等待之外的努力与坚持,心怀温柔与感恩,人生千姿百态都是难能可贵的风景,也正是不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想起老朋友,连打个电话发个视频都要斟酌再三,那么我们就真的疏远了。
有时在机缘巧合下我会有点怀念那些过往的时光,但是人都是在向前走的,谁能说现在这样不是一种更好的状态呢。
友谊最好的状态,大概就是在一起时,自然和乐,不在一起时,各自安好。
找个朋友很简单,走在大街,四处都是和善,扫个二维码,聊上几句,便从陌生人进阶到泛泛之交,朋友圈再点几个赞,评论几条刷个存在感,那就差不多是朋友的份了。
夜深无眠似乎总是难熬,列表里翻来翻去找不到一个能够话心事的知心人,看似热络的关系实则只是披着漂亮糖纸的朋友圈流量,能有多了解,也就那样。
而我们真的可以付诸肝胆的朋友,却可能是平时最少与我们维持朋友圈交际的人,大概是他们已经赋予了我们朋友境界里的舒适圈,没有点赞,很少评论,却是最难过时第一个想起的名字,唯一的安全感。
种种,称之为对味,食物需油盐酱醋调制才能成佳肴对人口味,朋友亦需三观无违志同道合才有舒服感。
对味不是一时新鲜感酿造的产物,而是熬过时间,陈过岁月的舒服。
每个人这一生,都会认识很多朋友。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人相处越久感情越深。看过一句话说:“感情需要在意,生活适合随意。”
成年人最深的友谊,从来不是相互捆绑,形影不离,而是各自随意,彼此在意。
最好的朋友,彼此忙碌,相互挂牵。
前段时间,朋友桃子到我工作的城市出差,坐了一个小时的车过来看我。她发微信给我的时候,我有些意外,却又很开心,因为我们已经接近两年没有联系了。我请她吃了顿饭,她拉着我,滔滔不绝地跟我分享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虽然两年没见,可是我们却丝毫没有久不联系的拘束感。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已经大半年没有在朋友圈出现过的桃子,对我的事情了如指掌。面对我的惊讶,她淡淡地说:“我一直都在关注着你啊,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写的每一篇文章,我都看了,但我知道你很忙,所以就没有联系你。”
想起曾在网上看过一个提问:你认为最好的友情是怎么样的?
有一段回答说得很好:“不常联络,因为知道两人的关系不需要靠常常联络来维系;时常想起,因为不管在哪里,看到适合你的东西,看到美丽的风景,总想和你分享。”
以前我以为,真正的朋友需要朝暮相见,时刻相伴。后来才发现,成年人的世界里,都有一地鸡毛等着我们去处理。
或许,在各自的生活里过关斩将,却又笃定地知道有人牵挂着自己,便是最大的欣慰。
最好的朋友,不在身边,却在心间。
有位自媒体作者,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每年冬天,网友@Alice大鲸鱼家里都会收到一块来自3756公里外的自制腊肉,20年来从未间断。送腊肉的人,是父亲的朋友宋叔。年轻时,父亲与宋叔是好友,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也曾打算成家后住在一起。但时间和命运的错乱,使两人不仅未能如愿,还相隔近万里。可就是这样,父亲和宋叔的来往从未间断,宋叔每年雷打不动地翻山越岭,穿越3756千里的距离赶来。不为别的,只为老哥俩说说话,两家人在一起吃顿饭。这个习惯,已经延续了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