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歌歌词一句没忘 同学情谊半分不减
风云九十年,沧桑黄埔情。
自1924年6月16日建校以来,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新型军事政治院校,吸引无数热血男儿从四面八方奔来。它培养了大批优秀革命干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进步作出不朽贡献。特别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无论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还是印缅战场,无数黄埔军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前仆后继,同仇敌忾,勇赴国难,坚决打击日本侵略者。
今天,黄埔军校迎来建校九十周年华诞。近两个月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赴广东、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湖北等地,寻访黄埔军校分校和抗战遗址,走近最后的黄埔老兵,倾听黄埔后人追忆先人的点滴往事。采访中,尽管很多黄埔人早已两鬓斑白,但校歌歌词一句没忘,同学情谊半分不减。本报从5月27日起推出“黄埔魂·中国心”特别报道,受到海内外黄埔人的广泛关注,反响强烈。
天下黄埔是一家。黄埔军校是两岸共同血脉、共同文化、共同命运、共同愿景的重要桥梁纽带,黄埔精神历久弥新,其“爱国、革命”的价值内核始终没变,发奋图强的进取精神始终没变。
南方日报记者 洪奕宜
赖竞超 骆骁骅 李劲 李梦瑶
通讯员 丁 鹏 聂凌
黄埔军校名将辈出扬威中外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高雄县凤山市,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八十余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三十余万人,其中名将辈出扬威中外
盛夏的珠江波涛浩淼。记者一行乘坐渡轮,从东郊码头驶向黄埔区长洲岛。90年前的今天,孙中山先生就是沿着这条航道,乘坐“江固”号军舰登上长洲岛,宣布“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学。
书有“陆军军官学校”牌匾的白色大门朴素无华。当年,军校以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办学理念新颖,革命气氛浓厚,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和热血青年,“到黄埔去”一度成为时代最强音。
鲜为人知的是,“黄埔军校”并非只存在于广州黄埔,因培养战时人才之需,军校本部先后迁往南京、成都等地,在全国各地还相继建立了近十所分校。
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武汉分校顺应而生。如今,武汉分校旧址已经成为武昌实验小学的一部分,漫步校园内,教学楼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标语,不禁让人想到当年的黄埔军人也正是以此为志,为国赴汤蹈火。
江西瑞金杨家祠堂,见证了一段烽火岁月。在这个黄埔军校三分校学员队的旧址内,赣南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严帆介绍,抗战爆发后,由于前线伤亡很大,特别是基层军官如连长、排长等非常缺少,黄埔军校三分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至抗日战争胜利,黄埔军校三分校培养了上万名基层军官,这些热血青年积极投身抗战一线,杀敌报国。
安徽六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走出了黄埔军校1期毕业生、叶挺独立团2营营长许继慎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蒋二明告诉记者:“黄埔军官和黄埔学员奔赴战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捍卫着这片土地,他们是有勇有谋的黄埔军人,他们在中国军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武汉、瑞金、洛阳、桂平、潮州、桂林……每一处军校旧址,都记载着一段光辉的岁月。
抗战期间数十万名黄埔师生参战
抗战期间,广州、南京、成都本校以及各分校数十万名黄埔师生参战,出身黄埔军校的国共将领100多人殉国,本校历届毕业生2万余人捐躯,各分校毕业生牺牲者不计其数。黄埔军人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气壮山河的光辉战史
云南龙陵县,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主战场,境内的松山,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滇缅公路出入县境的咽喉要地。山上,矗立着一座纪念滇西战役第八军阵亡将士的丰碑。碑旁,有数不清的石塑像,或直立或半蹲,或年少或耄耋,直视着前方那曾经是一片焦土的山头。
历史仿佛在耳边激荡。1944年,中国远征军与敌展开激战。此役,日军守备队1200多人据险死守,全员覆灭。我军仰面强攻,以牺牲7000多人的代价,打开了大反攻的前进通道。70年过去了,漫山遍野的松树下深埋着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供后人凭吊。
离缅甸一箭之远的边陲小城云南腾冲,99故事网,也有着英雄墓地——“国殇墓园”,墓碑从山脚一直竖到山顶,簇拥着山顶利剑般直指苍穹的方尖碑——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站在山下,只觉得掩埋在山中15000多名远征军将士们似乎等待一声号令便可集结成军,保家卫国血战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