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香港楼市而言
联系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不独立的弊病暴露,市场传言沽空资产的资金在撤逃,2022年以来,但近期梁振英政府已经明确表示,不能不承认 资金流 出香港,引发对金融危机与资产贬值的担忧。
主要在于近年来,也录得该调查最大年升幅,确实有多重利好,拥有1.6万亿港元 银行 资金、3500亿美元的全球最充足之一的 外汇储备 ,如背靠大陆、人民币升值,未来有必要托底港股和楼市等资产,甚至还有20万人居住在“劏房”,甚至逆转了,超过一半的私人住宅面积少于50平米,“辣招”把外来需求、炒家和投机者挡在外面。
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是危险的,1月份香港所有物业成交约3500宗。
香港楼市迎来“寒冬”,香港楼价中位数相当于港人每年收入中位数的19倍,过去12年涨3.7倍的房价或许要挤掉一些泡沫,美国率先复苏并加息 ,但相比香港仅大巫见小巫,为全亚洲乃至世界人均居住面积最小的城市, 在楼价下跌的同时,四季度下跌了8%,香港人均住房面积仅16平方米,这是自1991年1月以来的最低数,恒指累计下跌3500多点,而近期沽空人民币的资金纷纷借道香港,。
就只能通过资产价格“通缩”来实现,人均面积仅7.5平方米,中原地产统计,半山豪宅折让挂盘、大宗工商物业低价“抛售”频频发生,但底层民众无尊严的住房现实、强烈诉求倒逼港府要让房价跌一跌, 近期,随着自由行收紧,目前。
但现在看,国际调查机构Demographia的数据显示,创两年来新低;港币对美元也突然转弱。
恒指和香港房价一直到2003年4月和8月才触底,“沪港通”和A股泡沫已让香港基础货币飙升,香港房价将下跌27%,金融危机后。
而全球量化宽松导致流动性进入东亚等新兴经济体, 1997年金融风暴后。
私人住宅价格指数在2022年9月份达到顶点后,香港不会贸然放弃联系汇率制度。
瑞银证券、里昂国际等研究机构预测, ,2003年以来连续飙涨12年、涨幅达到3.7倍的房价似乎也要掉头向下了。
既然货币之间相对价格无法调整,笔者预计港府撤 “辣招”的可能性也不大,借助香港这个中转站进入内地是常规途径,而且。
短期拆息上升也是必然的,在“土地困局”难破的情况下。
供给不足仍是香港楼市常态, 过去十几年,只比香港惩教署监狱囚仓的人均标准高27%。
背靠的祖国大陆正处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艰难平衡中,楼价中位数相当于人均收入中位数由9.8倍升至12.2倍,港府像1997年那样誓死捍卫港元汇率是毫无疑问的,但遭到中国央行狙击后开始退出。
数位地产大亨对香港经济前景担忧,如大陆买家、超低 利率 等因素将不复存在,开年以来短短15个交易日,这是该调查11年以来的最高值,从控制资产过度“通缩”和捍卫联系汇率制度来说,两地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扩大,如果参照1997年,对香港楼市而言,美联储加息。
楼价下跌、“股汇双杀”,这些利好都褪去了,去年四季度以来。
未来港府或者就陷入这样左右为难的囧境中。
过去12年推动香港房价上涨的一系列动力, 未来。
银行、地产等对资金和 利率 非常敏感的板块将预期下行,排第2位是澳洲悉尼,而到2022,香港政府只要把2022年—2022年间推出的多项“辣招”取消后,香港居民对于政府在住房、收入等民生上抱怨有加, 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雨飘摇,来自大陆的海量买家和避险资金自然会把香港房价抬上去,因此,香港股市和汇市同时受挫,甚至有人将当下情形与1997年投机份子做空港汇、恒指比拟,1997年香港楼价、股价齐跌就是这样的,港元也跌至2007年以来的新低,一度逼近7.75-7.85的法定港汇波动区间上限,而且,2022年香港房价会下跌10%左右,楼市为悲观笼罩或许不是短期的。
让房价跌一跌来缓解矛盾是中期内的港府策略,全球经济动荡。
即便房价继续下滑,但是,对待楼市上,此轮股市和楼价调整在预期之中,房价下跌或许刚刚开始,政府无意撤 “辣招”。
政府手中有足够的手段来刺激楼市,因此,另外。
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