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航

202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偏于“逸”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尚永亮《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

材料二:

孟浩然曾在求仕不得的情况下“山水寻吴越”“扁舟泛湖海”(《自洛之越》),所以他的山水诗多是在行旅中写成的。孟浩然喜欢以流走的笔调描写动态的山水景象,他悠然地欣赏景物,视点在自然地转移,读其诗如欣赏渐次展开的山水画卷。如他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士,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诗中的“闻猿愁”“江急夜流”“风呜”“月照”等都是动态意象,在时间上表现出持续性和节奏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因位置移动而造成的变迁性。追忆往昔时,江水越向前流,距维扬就越远,诗人对彼时彼地的维扬旧游就更加心驰神往,这样就达到了一种景物与情感的逆向互动的效果。

而王维由于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少运用动态的视角来观察自然,多追求一种寂静与空灵之美。他多以艺术家的态度和心灵悠然地静观默察周围的景物。我们以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和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一下比较就可看出他们的这种不同之处。孟诗:“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中叙述的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持续发生的动作,诗中描写的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从山光西落池月东上的薄暮一直延续到“中宵”夜半。后四句则直接描写因景物而兴发的心理活动,用“欲”“恨”“感”“怀”等词来抒情言志。可以说,孟浩然的诗所追求的是类似音乐的律化情调。再看王维的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泼。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全诗具有特指的时间即落日时分,并且空间位置也比较固定,通过“柴门外”“渡头”“墟里”“五柳前”等表方位的短语,勾勒出景物的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它们彼此依存,从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而。读这样的诗,应该在一个时间片段里从空间上去理解,把握诗人用最高超的艺术手段所凝定下来的富有包孕性的瞬间印象,并且这种瞬间印象是可以用画面来定格的。

总之,盂浩然的诗多叙述景物的动态姿势,强调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现诗人的情感的律动;而王维的诗多捕捉对象的静态形貌,强调意象在空间中并置共存,表达诗人瞬间的感悟印象。

(摘编自徐保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和“逸”在内涵上有所区别,但是在“遁世”的层面上却又有相通之处,这是此二字常常连用的原因。

B.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往往有自己喜欢用的字或词,这与诗人日常的精神状态所引发的常态化行为息息相关。

C.王孟两人在生活与文学创作上有区别,但从他们所追求的均不是自己当前状态这一点来看,两人又是一致的。

D.王维的诗注重在某一时间片段里从空间把瞬间的印象凝定下来,在构成强烈的画面感的同时亦突出体现音律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维尚“隐”,孟浩然好“逸”,体现在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中就是一“静”一“动”。

B.思归慕隐、掩扉闭关、静坐而安的隐迹幽栖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王维内心型的“隐”。

C.王维的诗渗透着一种寂静与空灵之美,既是性格使然,也是贵远贱近的人性表现。

D.孟浩然喜欢向遥山远水去寻求情志的放纵,所以他的山水诗多是在行旅中写成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孟浩然是逸兴放浪型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既体现唐人写诗注重情景结合,也体现孟诗抒情浓厚的特点。

B.孟浩然最忘怀不了的是家乡襄阳的山水,所以他访古探幽,于襄阳的鹿门山、岘山之中流连忘返。

C.孟浩然早年两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曾令当世诗友“嗟其清绝”,遂撂笔不写。

D.研究表明,孟浩然无官一身轻,有更多的时间外游,其间的诗作具有“放旷闲逸”的特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 分)

5.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可见个性气质与创作风格有很大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地回忆

孙 犁

那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